学术报道
哲社学院主办“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虚无主义”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虚无主义问题因其涵盖之深广、蕴意之丰富、影响之宏远,逐渐成为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有鉴于此,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创新团队”于2023年8月21至22日在山东威海主办“现代哲学视域中的虚无主义”学术研讨会,希望与学界同仁共同推动“虚无主义”议题的讨论。

期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和山东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就生存论虚无主义、诠释学与虚无主义的关系、认识论中的虚无主义以及马克思哲学与虚无主义等热门论题展开了跨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和讨论,集中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有关虚无主义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研讨会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分别致辞。刘森林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会议表示了真挚感谢,同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虚无主义研究的当前进展,并强调了虚无主义问题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张志伟强调,有与无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人的有限性注定遭遇虚无主义的命运,故虚无主义是人需要永恒承受的风险;另一方面,只有不断挖掘虚无主义的理论内涵,把握住虚无主义的当代症候,人们方能开出抵御虚无主义侵袭的治本良方。

第一场的大会发言由刘森林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复旦大学汪行福教授和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作报告。张志伟讨论了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认为尼采解释了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本质,但却未能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推进”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研究并指出,存在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存在自行隐匿,因而存在即虚无。王庆节则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与虚以及虚无主义问题的讨论,指出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物与存在之间的差异,强调海德格尔通过重提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基本问题,从名词性存在之为存在到动词性存在之为虚无的转向,在存在论层面指出,存在与虚无是一体两面。汪行福借由对犬儒主义的分析,提出其本质上是持有道德主观论的虚无主义;但是,由于犬儒主义内在于主观自由之中,而主观自由与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观反思的诞生又息息相关,因而人无法彻底摆脱犬儒主义。傅永军则指出,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历史主义,一者是寻求超历史的普遍有效价值的普遍历史主义,一者是朝向生命当下,将历史解释为理解得以可能的历史条件的历史主义,第二种历史中作为被诠释对象的永恒真理与历史性出场的被诠释出来的永恒真理间不是决然对立,而是体现为一与多的思辨结构。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王文方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孙周兴教授、北京大学吴增定教授、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和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作报告。孙周兴尝试推进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虚无主义命题的阐释,阐明虚无主义的多重意义,即虚无主义的生命-实存论意义,道德-价值论意义以及形而上学-超越论批判意义,从未来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解释了虚无主义的根本性含义,即自然人类精神表达体系的失败。吴增定主要反思和回应了与永恒轮回相关的三个问题。第一,永恒轮回思想究竟是一种极端的虚无主义或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还是一种最高程度的肯定;第二,尼采哲学中的永恒轮回思想同它的权力意志思想之间的关系;第三,永恒轮回是一种本体论或宇宙论的事实,还是尼采用来代表其伦理和价值立场的思想实验。邹诗鹏则指出,一般认为国族集聚不足以抵御虚无主义,因为虚无主义据说是纯粹精神的自我放逐,但事实上,随着现代国家的产生及其社会组织化以来,哲学家越来越自觉地以国族集聚抵御虚无主义,且几乎成为现代精神的拯救方式。刘森林讨论了晚期谢林哲学中对“无”的五种定义以及谢林哲学中的“无”到施蒂纳的“唯一者”的转变,并认为由这种转变带来的更为严重的虚无主义后果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三场大会发言由冯波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王恒教授、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山东大学王文方教授和中山大学廖钦彬教授分别作报告发言。王恒指出,虚无主义的内核在于形而上学的最高价值之自行贬黜;若想克服虚无主义,便需要在“他者”之中重新思考并构建与“绝对”的伦理价值关系。方向红讨论了晚期海德格尔克服虚无主义的尝试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介绍了一条从“物”的思考到“天地神人”四重根的海德格尔思想晚期发展的线索,并尝试性地将其同中国传统易学思想相沟通。王文方则试图用简洁、清晰的概念语言和逻辑语言,向大家介绍如何使用当代逻辑模型论方法和多重赋值语意论来解决《老子》《中论》等经典文本里的“不可说”难题。廖钦彬主要介绍了京都学派(西谷启治等)的虚无主义论,尤其强调了其同东亚佛学研究之间的交流和汇通。

第四场大会发言由张红军副研究员主持,厦门大学张有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刘宇教授、山东大学冯波教授和吴童立教授参与发言和讨论。张有奎在唯物史观的视域当中讨论了精神生活的超越性如何来实现的问题,并分别给出了破除资本逻辑和克服阶级局限两条路径。刘宇试图以马克思的总体性辩证法来构建虚无主义批判,从而将虚无主义指认为现代资本文明的意识形态。冯波分别讨论了晚期谢林与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同时进一步将其指认为对虚无主义的理论克服,并试图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异同。吴童立聚焦于“虚无”的感受性层面,运用当代的“情绪的知觉理论”来试图解答虚无主义的难题。

第五场大会发言由张政助理研究员主持,山东大学张红军、梁飞、毛林林、徐瑜霞、冯争等青年教师分别作报告,内容涉及尼采的反虚无主义美学、G.Priest分析的语言哲学与虚无主义、费希特对虚无主义的反驳、马克思对黑格尔虚无主义的批评以及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反讽。

第六场大会发言由王丁副教授主持,来自哲社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冠呈、谢飞燕、刘乾和本科生孟德誉分别就唯名论问题、巴特勒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和晚期谢林与黑格尔关系等议题作报告。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冯波教授发表闭幕致辞。冯波再次感谢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对此次会议成果做出了高度评价,对跨学科、跨领域的办会理念表示赞赏,并向会务组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文:黄月鹏  图:何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