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新闻
哲社新闻
哲社师生扎根实践沃土,书写社科服务新篇章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深刻把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要求,组织各专业师生分赴齐鲁各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从乡村田野到社区街巷,从生态保护现场到教育帮扶一线,哲社学子以专业学识回应社会需求,用实践行动诠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扎根现实、服务民生的独特价值。

深耕乡土一线,以田野方法破解发展难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而田野调查正是哲社学院专业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2025 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 2 日,人类学系舒萍、王亚涛两位老师带领 13 名本研学生赴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常旺街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田野实习。师生们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熟悉村情村貌,走访马铃薯基地、光伏大道等产业项目,随后分四组围绕婚姻家庭、农业经济、乡村治理等主题深入调研,通过沉浸式观察、深度访谈、集体研讨等方式,将碎片化的乡村见闻升华为对乡村振兴规律的理论思考。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路径以“人”为核心,全面捕捉乡村社会的复杂肌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更具温度与深度的方案。

社会工作系顾璇老师带领“峪见金雕”团队于2025年2月-7月在济南梨枣峪村进行实践活动。面对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团队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坚持“科研监测”、“社会调查”与“自然教育”三线并行,在完成 9 次鸟类监测、记录 40 余种鸟类(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的同时,又通过人文沟通化解社区分歧,探索出保护与发展协同的治理路径。

聚焦民族治理,以专业优势助力共同体建设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号召,2025 年6 月24 日,社会学系师生分赴青州、青岛开展专项调研。社会学系王元超老师带领团队在青州王府、云门山街道开展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工作部署会;社会学系梁栋老师带领团队在青岛城阳街道开展网格员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调研具体操作方法、网格员工作经验、工作重点等,为后续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活动,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政策的精准把握解读,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调研经验和对于基层的深入了解,在“国家战略”与“基层实践”之间搭建桥梁,正是社会科学的擅长之处,同时也是哲社学院专业“理论联系实际”优势的生动体现。

贴近民生需求,以多元实践彰显社科价值

2025 年 6 月 6 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顾璇老师带领下赴济南智善心理医院见习,将《情绪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认知,近距离把握心理健康服务发展脉搏。

学生们通过体验“启航计划”“动物辅助治疗”“专业心理测试”“艺术治疗绘画”等项目,将《情绪心理学》知识具象化,更加深入理解了专业机构的运作模式与创新实践。体验式学习深刻揭示了心理治疗的多样路径与专业魅力,为社工学子未来在心理健康与社会服务领域的深耕注入了强劲动力。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明哲知荇”星火党员先锋队于盛夏7月奔赴临沂化沂庄,通过构建校地协同机制,系统化推进史料考证、烈士追思、课程研发、支教实践等,为红色基因的焕新探索多元化发展的路径。团队将理论脉络转化为鲜活实践,生动诠释了高校红色资源挖掘与转化的创新范式。“哲心绛韵”支教调研团于7月6日起在菏泽市成武县孙寺镇开展支教活动,这支带着哲学思辨温度与社会学视野的队伍,用知识与爱意在鲁西南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动人的教育篇章。支教调研团成员们建立了全流程、闭环式工作机制,科学化统筹、精细化部署了课程设计、授课安排、宣传报道、后勤保障等工作,为支教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当蝉鸣取代城市的车流声,博物馆文献的微光映亮年轻的脸庞,备课灯下的纸笔沙沙作响,这一切正是哲学和社会学“爱智、乐群”精神最朴素的践行。

从乡村振兴到民族工作,从生态保护到民生服务,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哲学、社会学专业深刻把握社会规律、注重人文关怀的专业特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在实践中,各专业师生以专业学识为笔,以基层实践为卷,把对社会运行规律的认知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举措,将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切融入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以扎实成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为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文:封莹 高歌

审核:翁祥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