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举办“诠释学的方法论之维”青年学者学术工作坊

2021年7月10日至11日,“诠释学的方法论之维”青年学者学术工作坊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诠释学研究所协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术机构的20余位学者应邀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致辞,论坛主要聚焦当前诠释学领域中本体论与方法论双重向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重新思考和定位方法论诠释学的基础上,致力探究将二者统合为一的路径,合作策动诠释学研究的新维度。傅永军教授指出,此次工作坊邀请该领域优秀青年学者与会,旨在检视既往研究,鼓励思想创新,持续促进中国诠释学建构事业之蓬勃发展。本次会议分四场进行研讨。

第一场报告会由山东师范大学杨东东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牛文君副教授通过《狄尔泰与新康德主义之争——兼论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为题的报告指出,以心理学的学科归属为切入点,新康德主义价值学派与狄尔泰在精神科学的逻辑、方法论奠基等问题立场上产生了诸多分歧,这些分歧在理论渊源上折射出康德与黑格尔思想的差异,二者在论争中将精神科学的客观性证立作为共同诉求,实质上促成了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这一重要时代课题。西安交通大学杨栋副教授在论文《诠释学经验概念的隐蔽来源——论海德格尔的经验概念》中提到,海德格尔的“经验”概念超克了传统西方哲学关于“经验”的知识、命题普遍性,其并不预设既定的关联意义,而是指向整全生命现象的意义普遍性,存在“之”经验表达了存在与此在的交互关系,因而指向了一种真正的人本主义,其特征是此在从语言世界中的自我塑造,因而可被视为哲学诠释学经验概念的隐蔽来源。

第二场研讨由牛文君副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邵华副教授在《伽达默尔和精神科学方法论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伽达默尔延续了对19世纪末关于精神科学方法论争论的反思,存在论解释学语境下的理解是超方法的,是围绕实事本身的具有历史性的事件,从而克服了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二元困境,哲学解释学旨在回答一般的理解何以可能,故而超越了为精神科学奠基的局限,并且对后者的方法研究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山东财经大学陈太明讲师在报告《语言何以存在:论伽达默尔语言观中三个层次的统一》中聚焦诠释学的“语言”问题,他指出,伽达默尔视域下的语言不是对存在物的模仿或符号化抽象,因此区别于工具论语言观,语言何以存在不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从而避免了语言与事物、思维、世界的三重异化,相反实现了其在上述三个层次的统一,最终使真理在语言的世界经验中呈现自身。

第三场研讨由杨栋副教授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杨东东副教授在报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批判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探赜》中,反对根据早期意识哲学框架下的主体性和语言学转向后的主体间性,对哈贝马斯前后期思想作泾渭分明的划分,在她看来,批判诠释学的早期构建本就包含着向语用学延伸的趋向,其中对主体间交往能力的预设显示了语言学转向的延续性,也说明了哈贝马斯前后期思想的贯通性。广西大学黄小洲副教授同样关注这一主题,他在《一种新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建构: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论纲》中指出,哈贝马斯立足于对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前见、权威、传统、教化的合理性批判,发展出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为榜样的批判解释学,这种思路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解释学,其以伽达默尔来反对伽达默尔的独特方式也使其作为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得以可能。

第四场研讨由黄小洲副教授主持。安徽大学李鑫副教授在《马里翁的溢出现象与解释学》中指出,马里翁的“溢出现象”思想调和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在强调现象“被给予性”的同时使其突破了先验自我通过范畴建构对象的束缚,将现象在直观层面的溢出视为给出自身并自我展示的事件过程,在“逆—意向性”中,“自我”将自身置于并回应现象的降临,由此超越了对象和事件、主动和被动的纯粹对立,使解释学维度在其思想中的呈现得以可能。山东大学在读博士宋凯丞的报告题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语境的法律诠释何以可能——基于英格兰普通法的历史分析》,其中围绕法律诠释中的原旨主义与创造性司法诠释之间的分歧,指出本体论法律诠释可以援引英格兰普通法作为证立依据,从而缓和其在主流制定法语境下的理论困境,分歧双方互为纠偏,在动态平衡中避免偏执一端。山东大学蔡祥元教授在报告《文本的诠释空间——兼论经典诠释学的思想视野》中指出,“经典诠释学”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诠释学,需要提供出有别于方法论诠释学和本体论诠释学的问题视野,而“言意之辩”的诠释学内涵表明,由“文本深意”所生发的“思想距离”既能克服方法论诠释学的独断论困境,又比本体论诠释学更好地解释了文本的开放性,作为方法论和本体论两条路径融合后的可能形态,“思想距离”作为文本的诠释空间,可以构成经典诠释学的理论根基。

每场研讨均设有评议与综合讨论环节,诸参会学者与旁听师生就报告内容、论文选题、观点思路等进行广泛与自由的交流,讨论立足纯粹学术,坚持平等对话原则,气氛热烈。傅永军教授致会议闭幕词,并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进行了高度评价和总结。本次会议充实了诠释学的研究视界,加强了学者间的思想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开启了诠释学本体论与方法论沟通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