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中国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建构:行动20年的汉语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8月26至28日,“《中国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建构:行动20年的汉语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纪念《中国诠释学》创刊20周年学术圆桌报告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创新团队、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编辑部联合主办。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傅永军教授主持,他表示,希望各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享独到的洞见和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洪汉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张江指出,阐释学在中国正蓬勃发展,阐释学研究已越来越宽广,不再仅仅限于文本;其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希望关于阐释学问题能为克服各学科之间的对立和隔阂提供有益的思考,阐释论能与知识论、价值论、唯物论那样在世界观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刘森林回顾了诠释学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20年前,山东大学成立了“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创办了《中国诠释学》学术集刊,为诠释学的中国化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强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现当代思想,更可以在中国诠释学传统中发现有益的思想资源。在对西方哲学是唯一普遍和标准哲学的批判性反思中,逐步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汉语哲学。洪汉鼎作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刊人之一,深切回顾了20年来诠释学学科的发展与巨大变革。他对当前如何塑造独特的中国诠释学问题有深入思考,对诠释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满怀期待。

5DDC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傅永军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

4203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

本次系列学术活动共设有四场大会发言、一场圆桌报告会和四场青年诠释学先锋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诠释学的基础理论与新视域

在大会发言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理解’的涵义”、“阐释、诠释、解释、说明四个概念的关系”、“阐释论的可能突破”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张江聚焦“阐释论”的缘起,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确证和普遍性与精神科学知识的主观性和价值性之间的区别。他指出,阐释是精神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不仅重述事物,还要挖掘和衍生意义,这种知识需要历史和现实的检验,以及公共理性的认同,阐释论旨在解决精神科学知识的生产和验证问题。以阐释活动为中心,解决精神科学的生产方式及其成果的知识化问题十分重要,阐释论可能突破事实与价值、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对立,具有更高、更完备的人类认识与实践品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李红岩教授在题为“阐释•诠释•解释•说明”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阐释、诠释、解释、说明四个概念的关系。他认为,这四个概念从发生学角度表示了阐释学的发展阶段。即在发生学的演进路径上,说明、解释、诠释、阐释,恰好标明了阐释学发生、发展、演进的四种形态。那就是:“说明”标识神话与巫师阐释学,意在说明创世学说与神的意旨;“解释”标识语文与文字阐释学,意在解释文字与文本的意义;“诠释”标识神学与法学阐释学,意在确证信仰的唯一性与法条的权威性;“阐释”标识一般与哲学阐释学,意在揭示阐释的通用规则与阐释的存在论意义。由此,“历史的”与“逻辑的”达到统一。深圳大学国学院景海峰教授探讨了“理解”的三重意义。他认为,传统的“理解”关注文本意义,近代诠释学看“理解”为技艺,而哲学诠释学则从本体论角度提问“理解的条件”。在现代,我们应从当下角度创造性地理解经典,而不是返回古代,被传统视野所局限。

3C8A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李红岩教授

3A3D

深圳大学国学院景海峰教授

中国诠释学的创造性构建

洪汉鼎在报告中强调了诠释学的重要性,论述了中国经典阐释学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他认为,中国经典阐释学和西方诠释学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推进中国哲学的国际影响力。未来的世界哲学舞台,除了带有英美特色的分析哲学和带有德国特色的现象学外,还会出现带有中国特色的经典阐释学。

4550

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洪汉鼎教授

傅永军检视和反思了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实践。他指出20世纪70-80年代,受西方影响,中国诠释学有所兴起并产生了三大进展:一是唤醒了在汉语学术界沉睡已久的经典诠释意识;二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对中国的经典注释传统展开检省,挖掘和整理隐含在浩瀚中国经典注疏实践及其文献中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反思传统,重建中国古典诠释学;三是通过与西方诠释学的平行对话,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进行创造性阐释,建构一门独立的中国诠释学。他建议未来应深化这三方面,促进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在“中西对话”和“古今之变”交叉视域中谈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进而择定转型建构的中国诠释学类型,在义理充实和体系建构两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的工作,既有中国思想气魄的理解理论,又充分考虑经典诠释的汉语经验、且融汇了西方诠释学智慧的中国诠释学,这样中国诠释学才能最终出现在世界哲学之林,向着世界和未来展现汉语哲学光明的前景。

潘德荣探讨了“道”与“德”的关系。他指出,德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关键范畴。认为只有实践德行,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道”。德行诠释学是基于实践的哲学,它旨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为当代社会实践提供指导。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发表“中国诠释学的‘客观性’问题”报告,对中国诠释学客观性的双重维度进行阐发。他认为,内容性的客观性与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前者与后者构成了明确的诠释学关联,而不是笼统的“影响”。“中国诠释学”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经典文本内涵的发现,而且包含了解释者的学术社会关系的构建。

2E09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

中国经典诠释的审思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何卫平教授从解释学的视角探讨了东亚儒家经典诠释的问题。他从西方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对黄俊杰先生提出的关于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的三个重要问题切入,并进行阐发和引申。他结合解释学的多重意义,深入探索了解释学的特性,并通过比较东西方解释学,突显了各自的独特性和共通性。他通过分析指出,不同地域的解释学之间可以会通,在不取消各自特点的情况下,可以展示处具体的普遍性。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在“试论东亚儒学与经典诠释的辩证关系”基调报告中指出三个核心结论:中国诠释学的建立是21世纪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中国诠释学”需要在“中国性”的特殊性和诠释学的普遍性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研究“中国诠释学”必须以中国悠久的经典注疏传统为基础才能有所创新。黄俊杰进一步探讨了儒家经典诠释传统对中国诠释学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台湾大学蔡振丰教授发表“从汉字与汉语的特性论中国诠释学”报告,对黄俊杰教授有关中国诠释学的论点进行回应。台湾师范大学张昆将教授发表“从生命诠释学看朱子对‘合下工夫’的伦理抉择内涵”报告,对“合下”的工夫修养进行诠释。台湾东海大学史伟民教授发表“立基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报告,充分展示了哲学学术规范和思维创新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迫切性及重要性。

383C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何卫平教授

61DD

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线上)

449A

台湾大学蔡振丰教授

3C99

台湾师范大学张昆将教授

4E17

台湾东海大学史伟民教授

诠释学的多元探索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张能为教授深入探讨了伽达默尔的开放性哲学诠释学,伽达默尔十分注重相互倾听、对话、交流之于解释学实践哲学创造性作用与意义。在其看来,“真正的经验意愿,就是对真理要求的开放性姿态”,这既是一种现代的思想文化姿态,更是事情本身和问题所要求于思想创造的开放性、无限性之需。张能为指出,伽达默尔后期公开表明“寻求新的伟大的东方伙伴会话”这一思想强音,要求尊重、正视和重视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在内的远东文化,加强东西不同思想文化间的深层理解对话、互鉴融合,以便更好有效地推进和实现当代人类哲学的新整合、新建构与新发展。香港公开大学周柏乔教授论述了公孙龙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语言哲学方面。公孙龙子提出了“名实相副”、“指物论”和“离合论”,这些观念对古代汉语哲学及后世的哲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为后续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示。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秦明利教授强调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空间,并将读者与作品中的时间相交融。读者通过文学作品进行自我学习、发现和转化,深化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理解,这赋予了文学经验丰富的诠释学意义。

3CD0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张能为教授

32E4

香港公开大学周柏乔教授

363E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秦明利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李清良教授指出我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强调通过“知言”来“知人”,这种观念起源于古代的舜帝大臣皋陶和禹,强调了解人的“德”和行为,被视为高智慧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深化对我国“知言”观念的理解。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论述了现代诠释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特别指出谢林哲学与“在世存在”的关联。他认为,谢林从知识活动角度,提出存在一个整体的前知识X与人的求知动力相互作用,形成开放性和交流性的知识体系。

336C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李清良教授

4AFB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

来自《哲学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就诠释学中的翻译问题、伽达默尔语言哲学、黑格尔辩证法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系、中国诠释学的汉语哲学建构、诠释学视域下的易学与经史诠释传统、道家的自由思想的诠释、中国诠释学的实践旨趣及其文化实践建构路径、韩国儒者论语学中“仁”思想的诠释、法律诠释、法国和意大利诠释学的相关思想等广泛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出中国青年学者诠释学研究的勃勃生机。

闭幕式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梁乐睿教授主持,傅永军教授和王丁教授作总结发言。他们表示,本次会议全面概括了当代诠释学发展的核心议题,涵盖了理论基础、学科反思、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为推动中国特色诠释学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向学界展示了一个繁荣向上的中国诠释学格局。

8ED7

闭幕式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309/t20230912_56850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