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复旦大学陈虹霖副教授谈老年人美满生活研究

 6月7日,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陈虹霖博士做客哲社学院,并作了题为“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美满老年研究”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副院长程胜利教授主持报告会。

 陈虹霖博士报告了她所开展的有关老年人社会资本的测量及其与老年美满生活的研究。研究通过对上海老年人群体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探讨了老年人感受到的社会资本状况以及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证实“提升社会资本”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优化老龄化过程的一个实际解决方案。

 报告开始,陈虹霖博士抛出为何美国老年人看起来活力十足,具有较好的社区融入和丰富的社会活动这一疑问,来到上海测量社区老年人个人层面社会资本和其眼中的社会资本,进一步探索社会资本如何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讨论老年人对于社区社会资本的贡献。在回顾以往关注老年人群体的研究后,陈虹霖博士认为中国本土目前很少对长者个人层面社会资本及其生活质量的研究。在全球老龄化和中国老龄化和中国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家庭主持弱化的背景下,家庭的支持越来越少。在东亚老年人的性别比和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陈虹霖博士在相关指数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并非60岁以上老年人每个年龄段都是女性多,像60-65岁年龄别男性总是多于女性的,而65-70岁年龄别性别比例趋向均衡,只有在75岁以上的年龄组女性数量才超过男性。通过对居住安排、老年人赡养来源、生命预期和生命曲线的相关图表进行详细阐释后,陈虹霖副教授进一步引出了社会资本理论及概念,引入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估体系。

 陈虹霖博士将此次研究中的资本定义为网络、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约定俗成的价值观的集合。这些集合嵌合在社会结构中,使人们能通过充分的互动、配合,合力达到期望目标。通过CSC-IQ – 社会资本中文综合问卷,此次研究对上海社区老年人进行社会资本理论视域下的老龄化要素测量,得出结论老化的过程是自然发生的,贯穿一生;越老社会越富裕;要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即便在高龄和失能的状态,老年人仍然可以贡献。

 在对美满老年这一隐喻,即生活质量进行界定后,陈虹霖博士给出此次研究的理论架构——由社会资本、民众参与网络构建互动和个人、社区福祉的三角关系组成。具体逻辑为,民众参与网络构建互动投资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作为回报提升了个人和社区的福祉,并由福祉状况进一步强化了民众参与网络构建互动。具体研究方法由核定调查社区、发展问卷、初测 、抽样:分层抽样 (N=451)、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组成。调研得到众多有意义的发现,如:对政府的信任与对社区公众信任正相关;政治面貌(CPC), 教育程度, 职业地位, 年龄组, 日常生活能力对社会资本有24%的解释度,这些因素影响了社区长者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模型中对长者生活质量有极强的解释力,对长者的家庭收入和政治面貌有中介和调试作用。这些也进一步引发了陈虹霖副教授对社会资本、美满老年和长者形象等的讨论和反思。此次研究不仅理论上丰富了城市地区老年人个人层面的社会资本测量,也为政策制定者引入社会资本激发了多方面的工作思路,此外,还对社会工作实务以启发,让社工关注社区长者的动力和有生力量,为社会工作者在相关社区服务和活动项目进行监察并对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保持警觉具有提示作用。

 最后阶段,哲社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高鉴国教授及现场师生与陈虹霖博士进行了积极热烈的探讨,进一步阐释了失能长者所具有的有生力量和积极参与,即在社会资本的领域下长者可以做出积极贡献,照料者应做照料减法来提升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做贡献等相关议题。

 陈虹霖,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社会福利博士。复旦大学社工系副系主任,副教授,浦江人才。曾任瑞典哥德堡大学Linnaeus-Palme 讲座教授;中美富布莱特(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担任美国《国际社会福利杂志》、《老年与社会》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评审、编委。近年发表20余篇国际论文,发表和宣读国内外会议论文30篇;出版专著2本;负责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