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我院研究生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生论坛

 9月15日—16日,“走向欧洲命运共同体之路”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举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研究生叶婧、刘星延、温婧应邀参加,并作为分论坛的发言人进行了大会发言。

 叶婧作了题为“欧洲难民危机的现状、成因及其挑战”的发言,她认为,在历史、环境、背景发生变化和欧盟国家收紧难民政策、设置调整“安全国家”、对难民来源国提供移民安置支持以及加强边境管控的多项举措下,欧洲难民危机的现状呈现四点特征:欧盟尤其是德国依然是难民庇护申请的重灾区;进入欧盟的难民数量持续减少;叙利亚依然是难民庇护申请者的主要来源国,部分来源国国别结构发生变化;难民进入欧洲的路线结构发生变化,非法移民新路线“改道”西班牙。与此同时,欧盟国家面临着矛盾分歧日益严重,执行不力,单边行动与小团体主义倾向加强及第三方合作存在变数等多重挑战。难民问题仍将是欧盟及其成员国不得不面对的长期难题。

 刘星延作了题为“道义与利益的制衡:德国难民危机与难民政策研究”的发言,她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实施了积极开放的难民政策,接纳了大量难民入境。2015年难民危机爆发以来,德国更是以150多万的难民接收数量成为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回顾过去三年,德国难民庇护申请者规模单位时间变化呈倒U型,年龄趋于年轻化,性别结构日趋均衡;同时来源国结构总体稳定、叙利亚难民数量依然高居榜首,难民庇护申请者在德国各州间分布与柯尼斯坦比例基本吻合,获得在德居留许可的难民比重逐年降低。以二战后宽松的难民政策为基调,此次难民危机中德国的难民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2015年8月之前国家利益主导下的谨慎难民政策;2015年8月至2016年初人道主义精神主导下的积极难民政策;2016至今人道主义精神与国家利益双重作用下的难民政策新调整。在人道主义精神与国家利益的双重挤压下,德国妥善处理难民入境与社会融入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温婧则作了题为“难民危机背景下欧洲穆斯林群体污名化及其困境”的发言,她指出在西方民众眼中,穆斯林不仅是落后、暴力、疯狂的恐怖分子或不容异端的宗教狂热分子,同时也是拥有欧洲国家国籍却又固执地保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的,难以真正融入主流社会的半个国家公民。在穆斯林群体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欧洲主流民众、极右翼政党与反伊斯兰的社会人士、以及新闻媒体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欧洲穆斯林群体污名化的现象。当难民危机席卷欧洲后,众多穆斯林难民的到来不仅加深了欧洲穆斯林群体的污名化程度,同时也使其所面临的处境也随之变得更为艰难。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发起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及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55名硕士和博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