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新闻
哲社新闻
张祥龙先生在山东大学

惊悉张祥龙先生驾鹤西去,山大师生悲痛万分,先生在山大的日日夜夜一幕幕闪现眼前!

2012年10月先生受聘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2017年底结束聘期而前往中大珠海校区。

张祥龙教授在受聘仪式上

在山大的五年中,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科研和教学活动之中,为山大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与山大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傅永军教授动情地说:“想起与祥龙在山大共事的五年,恍如昨日。祥龙儒雅宽厚,君子之风,令人目视便生敬意。日常交往,如兄长般予人以关爱,让人如沐春风。祥龙兄千古!”

先生发起并组建了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定期举办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及其它学术活动,与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建立联系机制并开展学术交流,主办中国现象学第21届年会,悉心鼓励、培养和帮助山大的年轻学人,把山大的现象学研究推向高峰。

张祥龙教授与倪梁康教授共同为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张祥龙教授在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上做开坛报告

张祥龙教授主持第10期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报告人为旅美学者杨效斯教授)

张祥龙教授在山大主办的第21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上

在山大期间,先生学思荡漾,笔耕不断,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标志着其学术思想的一个新高度。

张祥龙教授在山大期间的部分学术成果

哲社学院当时并没有为先生量化规定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任务,但先生入职后积极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为山大外国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学院当时也没有给先生量化规定本科生方面的教学任务,但先生每年都为山大哲学系大一本科生开设“哲学导论”课程,致力于把刚刚步入大学的新人引入哲学的殿堂,并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张祥龙教授为“哲学导论”课选编的教学参考材料

张祥龙教授在山大的课堂上

张祥龙教授与山大哲学系本科生在一起

先生的教学深深抓住了山大青年的心。惊闻先生仙逝的消息,各地学生都纷纷表达悲痛的心情,并追思先生往日的教诲。

“我十分幸运地在哲学启蒙之时遇到了在山大执教最后一年的张老师,在一学期的哲学导论授课后还偶尔用邮件向老师请教,之后又在珠海旁听老师的课程。期间我问过老师很多问题,基本都非常肤浅甚至完全是门外的、非哲学的,但老师始终十分认真详细地回复。在论文中有时横眉冷对千夫指,捍卫自己学说主张的张老师平日里对自己主张之外的其他学说理路乃至其他学科、其他文化传统都抱有相当的尊重,甚至可能他已经对它们有相当的了解了。此前我每半年总会有意无意翻阅张老师的著作,然后顿感“这半年又没什么长进”,但又难以形成可言说的疑惑向老师请教。张祥龙老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哲学思想于人生中发生的大概形势,那种从生活的边缘境地展现出来,有些彷徨但广阔无涯的境域让我痴迷,从此欣然入坑(尽管大约依旧没能入门)。张老师是我亲遇的第一位极聪明的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会指出“洞见”,这大概是我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16级本科生何室鼎

“凌晨听闻张祥龙老师故去的消息,震惊之余不免伤怀。想起在董明珠楼的哲导课。张祥龙老师讲「终极问题」,爬梳哲学史,对比中西印。对于当时关于哲学知之甚少(当然现在也知道不多)的我而言,这门课程确实引导我重新认识「哲学」这个语词及其后意涵,是实实在在指路的“导论”。想起那两篇张老师给判了不错分数的课程论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论文写作,虽然篇幅很短且如今回头再看只觉幼稚浮夸不堪卒读,但张老师的肯定的确让刚入学的我对之后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如今我自觉并无哲学慧根没有走学术道路的勇气(和能力)是真,当时在这门课程中受到的鼓励也是真。现在想来,唯有感谢。窗外下起了大雨,关于哲学、关于哲导课程、关于张祥龙老师的回忆在我心中漾起涟漪。雨总会停,但那些流过草木、润泽土地、聚在江河湖海的雨水,有朝一日会再次蒸发成云,在某个未来化作“润物细无声”的又一场雨降临人间。”——16级本科生王钧易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犹记得当年初入校园时,大家争相占座听课的场景。那时候往往上午的课刚刚结束,下午老师上课教室的前排座位就已经被书本占据,我们总是打趣说好像张老师课上的位置格外难占。先生的常服、音容还历历在目,我感念的是先生两套衣服,穿在身上,儒雅温润。但在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却频频点头、不时抚须,我们也听得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在课上感悟到的A与~A之间还有一种可能的“变易”思想影响我良久,先生曾说,在一处就认真做一处的事,选择了哲学,至少这一年就享受哲思的乐趣,对我而言,这是哲学的大门敞开了,而今一晃七年了。感谢曾为先生后学,有幸聆听大师教诲。愿哲人灵魂飞升天堂,摆脱肉体遂能无挂碍地沉思。”——15级本科生王敏

“那时候还不知道哲学学什么/第一篇“论文”写的如同周记/祥龙大师给我们的批改详细到标点/大师从不用ppt助教常要在课间写满一黑板板书/大师给我们讲印度哲学/说我们可以试试在深夜坐在镜子面前/点一支蜡烛冥想/我们在宿舍群里讨论说/看到大师坐公交从兴隆山来软件园给我们上课/对哲学对哲社的爱自大师的哲学导论而始/转瞬七年真如弹指一挥间。”——15级本科生王羽青

“记得上研二那年,我用邮件给张老师发了两句‘世有万般海潮音,不见这音见那音’,他回了两句‘不论这音或那音,海潮歌音乃正音’。这海潮歌音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张老师在我心中,是纯洁、热情、和谐的。像一座连着一座的雪山,一条湍急而又宽广的河流,一曲用时间变换音节奏响的海潮歌音。在他的学问里,充满了天地仁爱的至纯,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位有德性的大哲学家。张祥龙先生千古!吾辈永远怀念,愿追随您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硕士生许文超

“我多想再陪着先生在软件园、在中心、在兴隆山走走;再做一次助教、抄一回板书;再听一堂哲学课;再发收一封邮件;再感受一次去先生家的如沐春风;再回到初见先生的走廊,战战兢兢地问候‘张老师,您好’,他微笑着朝我点点头。”——博士生姜慧博

千言万语道不尽山大师生对先生的追思。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其人永活于吾心,其学永留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