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专业师生赴阳谷海会寺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5月10日至11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专业师生一行开展了聊城市阳谷县海会寺教学实践活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主任李海涛副教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书记翁祥栋老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团委书记班梦姣老师带队开展活动。宗教学专业2021级、2022级、2023级、2024级本科班同学以及2024级硕士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此次研学活动。宗教学专业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宗教现象及其社会功能的学科,其教学实践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学生们可将宗教学专业知识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的现实图景,理解宗教符号系统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在阳谷海会寺的支持下,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以山东聊城阳谷县的海会寺、运司会馆以及京杭大运河等为考察对象。

10日上午,团队到达阳谷县海会寺,并在魏明国居士的带领下参观了海会寺。海会寺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典型的寺庙与会馆相结合的清代建筑群。魏明国居士详细介绍了寺院的建筑布局和历史沿革,从大雄宝殿到运司会馆等各个殿堂的功能与设计,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

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团队师生共同体验了海会寺僧众的诵经及早晚课日常修行活动,通过参与式的观察,了解了寺院僧人诵经的流程、方式,以及法器运用等佛教仪轨等内容。这一参与式观察让同学们对佛教日常修行的仪式仪轨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平时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对佛教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理解。晚课和早课结束后,团队师生还在仁果法师的悉心指导下练习了佛教传统的八段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与焦虑。
11日上午9时,团队师生与海会寺住持仁海法师、阳谷县佛教协会相关人员及山东书法家协会李霖老师等举行了座谈会。李海涛老师介绍了山东大学宗教学系和学生培养等基本情况,海会寺住持仁海法师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表示肯定,他表示本次活动为宗教与学术研究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后,同学们纷纷抓住机会,根据研学活动过程中的疑问与法师们进行了交流,问题涵盖佛教的仪式仪轨、教义阐释等多个方面,法师们耐心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座谈会的最后,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李霖还为大家介绍了“尺八”这一古老乐器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与佛教临济宗之间的关系,强调尺八乐器与佛教密不可分。李霖教授还在现场进行了演奏,空灵悠扬的乐声为此次座谈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文化色彩。

11日下午,团队师生一行又前往阳谷县的“古阿井”和京杭大运河的阿城上闸遗址参观。阿城上闸遗址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繁华景象。在这里,师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聊城的运河文化,感受到这条古老运河对沿岸经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次阳谷海会寺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建筑遗址考察、仪式观察和座谈会等方式,为宗教学专业师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学术平台,让同学们走出书本,在实践中拓宽了学术视野,通过与海会寺法师们的交流、对历史遗迹的考察,深化了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现实理解。
文/闫瑾 图/海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