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重逢叙深情,共话发展向未来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1991级本科毕业30周年师生座谈会举行
8月16日下午,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六号楼114教室内欢声笑语不断,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1991级本科毕业30周年师生座谈会在此温情举行。18位校友从全国各地重返母校,与当年的恩师——刘玉安教授、林聚任教授、马广海教授、何滨老师等欢聚一堂,共忆青春岁月,畅谈学院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梅强参加活动并致辞。
卅载归来,仍是少年
下午3时,校友们陆续抵达会场。尽管鬓角已染霜华,但重逢的喜悦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青春般的光彩。"老班长!""老同学!"一声声熟悉的呼唤,一个个热情的拥抱,瞬间将时光拉回三十年前。会场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当年的老照片:课堂上专注的神情、运动会上矫健的身影、毕业时依依不舍的合影……每一帧画面都引发阵阵感慨。

"欢迎回家!"梅强在致辞中深情说道,"三十年前,你们从这里扬帆起航;三十年后,你们带着各自的成就荣归母校,这是对山大精神最好的传承。"梅强详细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提到社会学系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校友们认真聆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师恩难忘,共话当年
座谈会上,校友们逐一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现任教于江苏警察学院的肖金军动情地说:"当年马广海老师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强调的‘问题意识’,至今仍是我的学术指南针。"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张然回忆,杨俊启老师带领的乡村调查让她深刻理解了"从实求知"的治学理念,这成为她后来投身工作的初心。她还动情的讲述了一家三代五人在山大求学的故事。
教师代表们也被校友们的真情打动。马广海老师笑言:"当年你们交的作业我还留着几份,现在看依然精彩!"林聚任老师则欣慰表示:"1991级是社会学系成立后的第五届学生,你们用三十年的奋斗证明了这个学科的价值。" 他希望在母校社会学学科建设即将到来40周年之际,大家能够多多出谋划策,为繁荣山东大学社会学学科作出校友们的贡献。

薪火相传,助力发展
为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团支部书记刘军向学院赠送了校友们精心准备的纪念品——一幅精心制作而成的“校徽院训种子粘画”,寓意"根系山大,叶茂四方"。

座谈会后,校友们重走青春路,找寻旧时光。当年的教室依然书声琅琅,只是黑板换成了智慧屏;宿舍楼前的梧桐已亭亭如盖,树下新增的读书角让校友们连连称赞;“社会学教会我们洞察社会,而母校给了我们立足社会的力量。"班长杨玉的总结道出了全体校友的心声。

夕阳西下,校友们和恩师在当年教学楼里楼梯上合影留念。三十年前,他们从这里出发追寻理想;三十年后,他们带着故事归来,为母校注入新的温暖与力量。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谱写着山大社会学人薪火相传的动人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