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人文东亚与文明互鉴研究所(筹)主办的“望岳——海外名师论坛”第15期讲座在知新楼A1618举行。本次论坛由龚颖教授主持,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佐藤弘夫作了题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东亚哲学的可能性”的学术讲座。校内外三十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佐藤弘夫教授的讲座以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切入——即日本为何林立着众多为实验动物、草木、乃至断针等无机物而立的“供养碑”。他指出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佐藤教授首先对比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路径:一是以近代西方为代表的主体性的哲学。这种世界观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为基石,确立了人作为万物灵长的特权地位。它强调理性的力量和个人主体的确立,将世界万物视为可供人类利用的客体,并形成了一种对万物进行等级排序的思维定式。与此相对,佐藤教授提出了以东亚,特别是日本传统思想为代表的关系性的哲学。这种前近代的世界观并不突出人的绝对主体地位,而是将人类视为世界构成者中的普通一员。其理想并非征服自然,而是追求神罗万象的调和与共存。佐藤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思想在佛教“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理念中得到了进化和体现。而佛教的“曼荼罗”宇宙观,正是这种万物和谐共存的关系性哲学的可视化呈现。
佐藤教授将这一哲学思考引向了对当下全球危机的深刻反思,特别是新冠疫情。与近代西方将病毒视为必须扑灭和战斗的敌人相比,日本前近代将“疫病神”视为可对话、可协商的神明。佐藤教授指出,近代化在带来启蒙之光的同时也投下了阴影:即将神佛、死者等非人存在逐出世界,割裂了人与万物、此世与彼世的联系。面对当下的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佐藤教授认为这些都是人作为有特权存在者的地位过度突出所致。东亚哲学的可能性,就在于重新激活这种关系性的哲学,重新探寻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综合知”。
在提问互动环节,佐藤教授就东亚思想如何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佐藤弘夫教授的讲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不仅系统梳理了东亚哲学中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宝贵思想资源,更将古典智慧与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性挑战紧密结合。此次讲座极大拓宽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启发了大家从关系性的东方哲学的角度,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根本联系,为学院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刻启示。

文:王学庆
图:王学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