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革中的哲学”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在济南圆满召开
“知识变革中的哲学”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于11月1日至2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山东大学王丁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曹现强教授指出,在数智变革的时代,亟需哲学以自身视角直面难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张志伟教授指出,大会议题反思了当代哲学在知识版图中的地位,要求哲学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江怡教授肯定了山东大学长久以来在诠释学与汉语哲学领域的深耕,期待会议能够对时代变革下的问题做出积极回应;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韩水法教授指出,哲学的研究路径已发生重大转向,外国哲学应担当基础理论之责,以应对新的挑战;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提出,AI发展带来的变革要求哲学重审当下知识与时代,而此次大会彰显了哲学应有的现实关怀。

大会首场主题发言由山东大学李秋零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聚焦“智能、主体、人性”三个层面,主张哲学须重问人之本质与理性的界限,以重建伦理与制度秩序。中国人民大学欧阳谦教授以福柯“特殊主义知识论”为枢,揭示了知识的历史性、断裂性与情境性,呼吁重建“知识—生命”的伦理关联。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以“教化”为钥,沿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谱系,阐明了教化是精神自我生成与共同体伦理形成的中介与成长核心。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区分了Zeitlichkeit/Temporalität,并提出Temporalität三义,由此打开技术、文化、历史语境下的时间形态新视域。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澄清了由“诠”向“阐”的汉语诠释学转向,以助力建构具有自主话语与思想深度的诠释学体系。
大会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山东大学陈小文教授主持。
山西大学江怡教授主张将AI内容置于语境解释,通过改造威廉姆森的“同情原则”,提出元—元语义学,以拓展人类知识边界、回应AI可理解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齐研究员指出“哲学就是哲学史”体现哲学的历史性与自省精神,呼吁在AI时代重建人文智慧,彰显哲学生命力。中山大学龚隽教授梳理了近代佛学的三种形态,揭示了传统义学、现代学术与宗教经验的互动。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回溯了莱布尼茨的思想资源,指出二进制算法的渊源及其对“力”的肢解效应,引出了当代算法理性下精神危机的根源。
大会闭幕式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主任王丁教授感谢了各方支持与会务团队付出,希冀以会促研、持续对话;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丁立群教授赞扬大会体现了中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并向会议承办方与会务团队致谢;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江怡教授以“检验—跨越—未来”三点总结本届年会,并对山东大学团队表示感谢。
本次大会共设八个分会场及三个专题专场,1日下午至2日上午围绕“知识变革与数智时代的哲学”等议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对话交流。
本次会议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来自海内外220余名学者与会。
(文:耿旭东 校:蓝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