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第42届“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
11月12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第42届“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618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为主题,特邀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冯波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陈坚、于淼、马士彪、王元超等四位老师应邀出席并作现场点评,硕士研究生张琳艳代表获奖同学发言。10位优秀论文作者现场宣读研究成果,学院30余名研究生现场参会。


冯波在致辞中对学院“思想者”系列研究生学术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专题研讨会、学术成果分享会等科研活动在搭建交流平台、深化历史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师生要始终秉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精神,在史料研读与观点交锋中挖掘历史的新价值,实现学术认知与综合素养的双重提升。学生代表张琳艳在发言中表示,论坛为师生间的深度研讨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期待同大家共探史理、交流心得、增长见识,并对评审老师和论坛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本届论坛共收到投稿30余篇,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录用优秀论文10篇,涵盖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相关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学院学科特色和专业科研前沿。会上,张钦作了题为《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感变迁:2015—2023》,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和2023年数据,探讨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变迁趋势、影响机制及提升路径。张雨蝶作了题为《经济资源、性别观念与中国夫妻的家务劳动分配》的报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探讨经济资源、性别观念对夫妻家务劳动分配的影响及相关理论适用性。皇甫梦华作了题为《论庄子生死观的超越意识》的报告,从超越路径、态度、选择、人格四方面展开,辩驳学界相关争议,阐述庄子生死观的超越意识及其意义。赵文乐作了题为《程颐心性论中的寂感思想—以〈与吕大临论中书〉为线索》的报告,基于学界相关研究不足,围绕程颐寂感思想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得出其对程颐心性论及理学寂感说的重要意义等结论。陈怡晓作了题为《神话何以关乎哲学合法性问题—从沃格林出发看谢林的意识开端》的报告,立足沃格林与谢林的意识理论,探讨神话与哲学合法性的关联及实在性重建的新方法。朱子涵作了题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物化批判及其延伸:从商品到数字》的报告,立足卢卡奇物化理论,探讨其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及对现代世界问题与人生存状况的启示。郭俊言作了题为《思想史视域下的慧光“三教说”—以〈华严经义记〉为中心》的报告,基于学界研究争议与文献依据,探讨慧光“三教说”的核心内涵及其对华严宗理论建构的奠基意义。王嘉钰作了题为《元代〈真腊风土记〉宗教书写的认知分析》的报告,以元代文献《真腊风土记》为研究对象,探讨元代士人周达观对真腊宗教文化的认知逻辑与书写机制。张琳艳作了题为《数字时代社会工作新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小红书的网络民族志考察》的报告,以小红书社会工作A社群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时代社会工作新型职业共同体的形态、形成机制及“团结—自由”张力问题。尹洁作了题为《“数字丈量”何以失真?—乡村社会工作中标准化治理与经验转译的张力研究》的报告,以山东省日照市3个乡镇社工站为研究对象,探讨乡村社会工作标准化治理与经验转译的张力及化解路径。
与会老师对同学们论文的创新性、逻辑严谨性及现实价值等维度进行了细致点评并提出优化意见。论坛最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本届“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作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特色学术活动,与《思想者》期刊一同形成了“一期刊一论坛”的品牌化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自1997年《思想者》创刊以来,学院先后出版刊发41期《思想者》学术期刊,“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始终以学术争鸣、思想破壁为宗旨,发展成为我院师生相互学习、交流进步的学术平台,在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推动学院学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朱嘉璇 杨清雯
图:张玉红 曹雨晴
审核:吕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