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学院教师团队为山大附中开设《思维的方法》系列课程
2025年初,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与山大附中协同开展“大中贯通育人项目”,哲学系教师团队打造了《思维的方法》系列课程。目前,团队已为山大附中的7年级和9年级学生授课十余次,该课列入了山大附中校本课程。本项目以“通智教育”为宗旨,通过哲学这一“母题性学科”融合多学科思想资源,旨在构建较为系统的一般性思维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团队由王文方、吴童立、荣立武、苏庆辉、梁飞、王洪光、李晓冬、张仑、孙志强、姚小琴10位老师组成,该课程的总体框架包含以下16节课:
1.哲学思维是一种什么思维?(王文方)
2.逻辑三段论:曹冲是怎么秤大象的(荣立武)
3.科学发现的逻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谈起(荣立武)
4.我们为何“相信”:阴谋论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吗?(吴童立)
5.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何人们爱看抗日神剧(吴童立)
6.孔子不会教的论辩术:那些失传的怼人绝技(孙志强)
7.悖论与谜题:本标题不描述任何课程内容(王洪光)
8.反事实与真:柯南的脑洞破案术(苏庆辉)
9.先验知识与后验知识:扶手椅VS.实验室(张仑)
10.眼见非实:我们是如何感知世界的(姚小琴)
11.思想实验:老师也好奇的“what if…”问题(王洪光)
12.相关与因果:公鸡叫醒了太阳?(梁飞)
13.类比与创造:思维魔法的永动机(梁飞)
14.概率思维: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梁飞)
15.博弈与演化:内卷为什么不是一个好策略(李晓冬)
16.集体行动的逻辑:共识是如何炼成的(苏庆辉)



目前,该团队已经基本完成课程设计和教案撰写并进行了一学期的授课,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反应热烈。项目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构建了“理论-实践-评价”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学科知识、社会问题相结合,是大中贯通式培养的一个有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