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新闻
哲社新闻
“现象学的新可能与儒学的再出发”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8月11-12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现象学的新可能与儒学的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邮电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着会议主题,从现象学与分析哲学间的对话和理解、现象学与中国哲学间的比较与共契、中国哲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及现象学中国化的新可能等多个维度进行发言,并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研讨会上,南开大学郑辟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祁伟博士认为列维纳斯和布莱顿的思想可以形成相互补充,促进现象学传统与分析传统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浙江省社科院李旭研究员从王阳明与海德格尔作为本源之知的“良知”思想间的共契与分途,辽宁大学赵炎博士从海德格尔思想中此在操心的实行意义与王夫之“性日生日成”思想的比较,来阐明西方现象学传统和中国思想家互文理解的可能性。在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的现象学阐释中,高源厚博士从对《论语》中“仁”基于生存论的视角从“人味”出发的理解具有启发意义,山东大学蔡祥元副教授认为中国哲学中的认识论根基是感通成象,自始就区别于形而上学传统并与现象学具有亲和性。山东大学黄启祥教授从考察“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孝道悖论”出发,探讨了孝与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珏教授通过比较中西间亲爱关系的不同范式,认为孝道的哲学基础在于人所特有的“亲亲”的生活方式;中山大学朱刚教授从亲亲与时间的内涵和关系出发串联起张祥龙先生“亲亲现象学”整个思想轮廓,指出这是现象学的中国哲学转向和儒学的现象学转向的共契道路。关于当下儒学的现世化道路,南京师范大学林丹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张晓华博士对儒家文化保护区的哲学基础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张祥龙先生对会议发言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论,并应大家的要求,介绍了自己当下对孝的哲学意义的研究,以及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他认为哲学研究和现象学研究应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和面对新的挑战。研讨会对每个报告都特邀了评论人作专业评论,在提问和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和探讨。来自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辽宁大学、云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科院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