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新闻
哲社新闻
哲社学院社会学系李淼老师署名第一作者论文在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和The China Quarterly发表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淼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ShehuiRen: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Youths'Use of the Kuaishou Video-sharing App in Eastern China”被社会学与传播学国际顶级期刊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信息、传播与社会》)接受发表;论文“Producing the Morally Captive Guest: Discourse and Power in Gratitude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被区域研究国际顶级期刊The China Quarterly(《中国季刊》)接受发表。

《信息、传播与社会》论文考察了某农村学校的“隐形辍学生”们观看、传播和制作快手短视频、建构网络亚文化的动态过程。借鉴英国伯明翰学派对青少年文化生产现象的分析,研究指出,学生们参与和建构了一种以“社会人”为话语人物的网络亚文化,并将这种亚文化诠释为暴力至上和自力更生的行为模式。通过认同和建构网络“社会人”亚文化,农村学生倾向于选择一条靠当“网红”而非靠学校教育的向上流动路径,这凸显了他们对农村学校教育的不满和对社会阶层关系结构的抵制。《中国季刊》论文以福柯对知识与权力互构关系的分析为理论框架,考察了一所以农民工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公办学校建构和传递感恩教育知识与话语的过程。研究指出,学校将随迁子女界定为道德“受困者”,随迁子女在道德生活中占据着较城市户籍学生劣势的地位,并被学校用来吸引资源与社会关注。此种学校教育再生产了现有的社会阶层关系,然而,随迁子女对感恩教育话语的抵制诘问着学校教育的日常实践。这两篇论文弥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对农村青少年群体和随迁子女群体关注的不足、同时整合了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理论观点为农村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和学校感恩教育研究提供了跨学科、整合性的研究框架。

李淼,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于2013年9月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SUNY Buffalo)教育研究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文化、社会分层与流动、道德教育和质性研究方法。已出版英文专著一部(Routledge, 2015)、在Citizenship Studies、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青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并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信息、传播与社会》为SSCI一区期刊,在社会学147本SSCI期刊中排名第7;在传播学84本SSCI期刊中排名第5。《中国季刊》为SSCI一区期刊,在区域研究68本SSCI期刊中排名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