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若带清风明月去,必携书剑海山来

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调研团重庆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在重庆市丰都县开展,16名山大学子经历26个小时硬座火车之后来到了这里,开展为期十五天的支教调研工作。

在队中的16个人当中,竟然只有2个人是南方人。初到丰都,灼热的天气像蒸桑拿一样憋闷,饶舌的重庆话像四六级听力一样难懂。但支教的队员并未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以“革命乐观精神”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始筹备支教的相关事宜。

我们所在的名山街道是丰都的老县城的所在地,但在三峡工程施行之后,县城搬到了江对岸,全县的经济文化重心都转移到了江的对岸。而名山却渐渐被搁置荒废,这里的孩子在教室当中虽然享受着高端的“硬件”,但却得不到配套的师资方面的“软件”的培养。我们或许不能给予他们系统的教育,不能矫治这里的弊病,但我们却能在孩子小小的心中埋下小小的种子,在日后,希冀长成参天大树。

在这里我主要教授孩子们“演讲与口才”和“书法”两门课程。但事实上,这两门课一静一动,但在课堂上却阴阳颠倒,上课时十分艰难。每每上课时都要慷慨激昂,但台下却永远流离。时不时抹一下额头上的汗时都要惊异一下,好像头顶上有一个大坑,竟能存下这么汗水。

“演讲与口才”的开课初衷就要想要每个孩子都张开嘴去表达自己。但这个目标在课上竟显得是如此艰难,许许多多的孩子羞于张口,更别谈如何去表达自己。启发每个孩子都能表达成了这堂课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在第二节课中,我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演讲片断做引导,用这种经典片断激发同学兴趣,并让同学们就一课题做一个小小的即兴演讲,争取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在最后,我给六年级的学生讲解了新国辩的赛制,并组织了一场成熟完整的辩论赛,让同学们都享受到了语言上纵横捭阖的乐趣。“争锋思与辩”,辩论的过程既是让语言披盔戴甲,上阵厮杀;更是让思想纵横恣肆,彰显风华。

书法课又是另一种情况,本身应当是沉静的学习,但在分发用具时就已经不易控制局面了。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操作性极强的课上,老师如何能掌控全班,显得极难极难。但我在书法课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于书法史与书法精神的传授。孩子们在短暂的时间中,无法掌握纯熟的技艺,但却能获得书法精神的熏陶,我觉得这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第一要义。

在支教过程中,有很多孩子会让人惊艳。有的人会在课下缠着老师探讨辩论技巧,有的人会在书法课上思考语言哲学的问题等等等等。“若带清风明月去,必携书剑海山来”,我们去支教,带过去的,可能只是清风明月般的无形之物。但这无形之物,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他们。相信在未来,他们必定会:“如携书剑去,必带海山来”。

 文|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