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
何中华,男,1962年7月出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春风化雨,培育英才。在三尺讲坛上,何中华老师秉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乐在其中”的理念。他的教学富有神奇的魅力,他的讲座总是吸引大批学子慕名而来,包括很多外校生,他的课堂风格可以概括为“铁的逻辑、诗的激情”,在严谨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引导下,充满了思辨的理趣和人文的关怀,让人总有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切实激发起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三十多年来,何中华老师孜孜不倦地奋战在教学一线,自本科生到博士生,担起7门左右的课程教学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何中华老师的教育观是既是苏格拉底式的,也是孔夫子式的。一方面,他始终坚信人是自己成长的,“教育”不过是提供精神助产士的工作,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和实现自我;另一方面,同时他又很讲究教育的火候和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在关键的步骤上加以点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老师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是桃李满园。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沐浴师德,潜心学术,在读期间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30篇左右,多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生培育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
治学严谨,硕果累累。何中华教授是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学者,在精神的园地里不只是“精耕细作”,也重视“开疆拓土”。自1981年以来,他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著作。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各有关专题、《高等学校人文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译)载,并被多种文集收录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何中华教授强调“要非常自觉地去捍卫学术的独立性”,他在元哲学领域进行辛勤探索,对于哲学的形上学本性、哲学视野之独特性、哲学比较的方法论原则等问题做了深入考察,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内涵进行诠释,从“实践本体论”的哲学路向“重读马克思”,力图以实际的运思超越“回到马克思”与“告别马克思”的路数,从辩证法和现象学的内在结合上寻找马克思哲学意蕴得以展现的可能性。
面向时代,服务社会。何中华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中心”, 于2016年4月获得山东省委宣传部审批通过。何中华教授率领团队秉承“扎根山大、立足齐鲁、面向时代、服务社会”的理念,从理论建构和现实服务两个层面展开工作,取得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成果。在纯粹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同时,他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重要理论媒介发表系列文章数十篇,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在社会服务方面,何中华教授多次受邀到省内外各级党政机关和党校(如中共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在鲁教学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干部大讲堂等)、大专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大中型企业(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山东电力集团、茅台酒业集团等)做系列讲座,累计达100多场次,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电子和纸质媒体(《大众日报》、《内蒙古日报》及当地电视及网络新闻等)多次报道,以深刻而不深晦、通俗而不凡俗的风格广为人知,对推进理论工作和社会现实服务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2022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