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文明与共同价值”国际...
|
2024年6月29日至30日,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美国国际价值与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21世纪人类文明与共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顺利举办。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美国国际价值与哲学学会执行主任胡业平教授致辞。研讨会共设五场主题会议,分别是多元文明与价值、多元文明与互鉴、多元文明与政治、多元文明与哲学、多元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2日 |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
|
近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在《学术月刊》2024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东亚易学:源起、特征及发展趋向》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东亚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东亚易学起源于中国,在诸国传播之后,不断展现其发展的同步与连续性、思想方法的相似性及其本土化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东亚易学研究是以东亚易学为研究对象,整体反思东亚诸国的易学所取得的成就,探讨东亚易学内在逻辑关系、解释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3日 |
|
致敬芳华,薪火相传——哲社学院举...
|
2024年7月3日,哲社学院在知新楼A1618举办了马广海教授、陶莉老师荣休座谈会。座谈会由党委书记梅强主持,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部分班子成员和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老师敞开心扉,追忆畅谈与两位荣休老师的“同窗情”“同事情”“朋友情”“家人情”,大家一起回顾过往共事的点点滴滴,叙述学科发展的筚路蓝缕,展望学院未来的美好前景,倾诉依依惜别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4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宋全成教授在《...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宋全成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熊方洲共同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在中国内地(大陆)状况变动研究——基于201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人口社会学比较分析》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2010—2020年,在中国内地(大陆)的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在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呈现出以下新特征:在自然结构上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3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召开兼职教授联...
|
为进一步做好兼职教授的服务保障工作,7月2日上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知新楼A1618会议室召开兼职教授联络员工作会议。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梅强、副院长苏冰涛以及学院兼职教授联络员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副院长苏冰涛主持。 会议伊始,梅强书记代表学院对各位兼职教授联络员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联络员机制的设立,有助于加强学院与兼职教授之间的联系交流,进一步发挥兼职教授作用,助力学院青年教师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3日 |
|
“亚洲地方振兴比较研究”国际研讨...
|
2024年7月6日,由山东大学人类学系主办的“亚洲地方振兴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顺利举办,共有十一位来自中、日、韩、新西兰等国家的学者参与。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人类学系讲席教授文玉杓教授致辞。 研讨会共设三场主题会议。第一场会议由文玉杓教授主持。潘天舒教授、金光亿教授与八巻惠子教授发表演讲。潘天舒以上海都市怀旧为例,讨论城市空间的阶层化和历史记忆。金光亿则透过跨越半个世纪的田野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7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成功举办 “春风...
|
为进一步优化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4年4月至6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面向本科大二年级举办“春风”育人系列师生共话成长座谈会,邀请班主任分享求学过程、人生感悟等个人经历,现场解答学生困惑,旨在通过近距离座谈,倾听了解学生内心诉求,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截至6月份,“春风”育人系列师生共话成长座谈会已举办8期,涵盖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8日 |
|
哲社学院宋全成教授接受《人民日报...
|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全成近期两次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就欧盟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宋教授指出,欧盟长期以来一直面临非法移民和难民涌入的挑战,而乌克兰危机和地区冲突的持续更使得这一问题日益严峻。 宋全成指出,欧盟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非法移民和难民挑战。受地缘政治动荡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大量非法移民和难民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4日 |
|
张红军副研究员所译《虚无主义与技...
|
近期,张红军副研究员所翻译的,由荷兰作家诺伦·格尔茨所著的《虚无主义与技术》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技术始终事关人类如何生活的问题,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无处不在,因此本书关注的看似技术,实为人性。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孙周兴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1日 |
|
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写实记录及考...
|
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4日 |
|
杨泽波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
近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杨泽波教授撰写的《一源两流论:基于三分法对儒学发展脉络的新判定》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发表,全文16000字。 该文以其近年来着力建构的儒家生生伦理学为基础,从三分法视角出发,分析了儒学发展内在的“一源两流”现象。“一源”指孔子,其思想内部呈现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两流”指从“一源”分别引出的仁性之流和智性之流,前者以孟子及后来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1日 |
|
第二期青年易学工作坊“易学跨学科...
|
2024年7月13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以“易学跨学科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二期青年易学工作坊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湖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期工作坊。 开幕式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4日 |
|
研究生李志伟、张志敏、薛婧一论文...
|
社会企业:公益慈善创新与残疾人就业新机制 摘要: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体现个体价值、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残疾人“生理—身体性”缺陷、“社会—结构性”障碍、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规模挤占工作机会日趋明显等诸多因素的叠加,使残疾人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无法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社会企业作为公益慈善的创新之举,赋予了残疾人就业尤其是集中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4日 |
|
研究生张琳论文《从排斥到融合:残...
|
从排斥到融合:残障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未来转向 摘要:残障研究正经历一个从“个人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范式转变,这一转变对残障话语及残障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残障社会模式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其次回顾了残障社会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场景。最后试图对社会模式下研究的内容、方法论及实务推进方面做出进一步反思。认为应当从关注残障者相关的各个系统、多元责任主体、实践导向的研究、重视社区服务等方面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4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玉彬教授在《...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玉彬教授在《哲学研究》2024年第2期上发表题为《作为“因是”的齐物——以<齐物论>之“是”为中心的阐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文章认为,《齐物论》中的“是”是解读庄子齐物思想的关键词。“是”有三种含义:“尽然之是”阐述了万物的一体共在,“彼是之是”体现了万物的个体自在,“自是之是”彰显了人的主体存在。以此为基础,庄子提出了作为“因是”的齐物观念,意在通过“因彼 |
|
发表时间:2024年04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