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华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理论...
|
7月19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付立华教授在《人民日报》学术版发表理论文章,指出新时代要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矛盾、新挑战,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新时代“枫桥经验”,激发社会治理的创新实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同时也要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9日 |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
|
近日,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24年第7期全文转载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的题为《中介与开显——伽达默尔诠释学语言观要义钩沉》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指出,在伽达默尔看来,自希腊哲学以降的西方主流哲学曲解了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存在相分离,被降格为工具化符号,用以指称或描摹存在的表现。伽达默尔反其道而行之,接榫由哈曼—赫尔德—洪堡特开创的德国语言哲学传统,立足存在论视位,将语言理解为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7日 |
|
哲社学院第二届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总结
|
2023-2024年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第二届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团委的具体指导下,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紧密围绕学院发展目标和志愿服务宗旨,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推动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营造哲社学院良好志愿服务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多项令人满意的成果,本年度新增志愿者104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66219小时。现对哲社学院第二届青年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9日 |
|
山东大学第四届“览岳”哲学本科生...
|
为加强哲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性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的哲学本科生,学院特举办第四届“览岳”哲学本科生论坛暨强基计划哲学专业、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学年论文竞赛。参赛范围包括2022级哲学强基班、2022级哲学拔尖基地班的全部学生必须参加,已获 “问岳”哲学本科生学术研究基金项目的全部学生必须参加;其他2021级及以下哲学相关专业班级、宗教班以及2022级PPE班学生以个人名义自愿报名参加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31日 |
|
茶脉传承·文化两创|哲社学院“星火...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星火”党员先锋队从文化两创视角出发,探索茶文化赋能茶产业路径,研究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策略,发挥党员模范作用,通过实践研究,促进茶文化传播与茶产业升级,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与发展。七月十六日,“星火”学生党员先锋队部分队员按计划继续于杭州龙坞茶镇开展“茶脉传承·文化两创”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杭州产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闻名天下,千百年来茶肆大兴,茶礼便成了中华文化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9日 |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在《哲学研究》2024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探寻批判施蒂纳的另一条线索——施蒂纳与晚期谢林的思想关联》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施蒂纳使用的三个关键概念“无”“唯一者”“独自性”,晚期谢林在《启示哲学讲稿》中都使用过。讲稿当时虽未正式出版,却在柏林早有流传。通过费尔巴哈,施蒂纳也知晓晚期谢林思想。施蒂纳把谢林那功成圆满之自在显现、正面和积极的“无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30日 |
|
哲社学院举办2023-2024学年暑期社会...
|
6月20日上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3-2024学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答辩会在知新楼A115举行,哲学系张红军老师、社会学系胡源源老师、团委书记班梦姣老师、辅导员吕汶鑫老师担任本次答辩会评委并进行立项指导。 参与本次立项答辩的共有22支团队,各团队代表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从社会实践选题的背景、意义、实施方案及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项目展示。本次答辩会立项选题丰富多样,与专业知识、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各 |
|
发表时间:2024年06月20日 |
|
张红军副研究员所译《虚无主义与崇...
|
近期,张红军副研究员所翻译的,由英国作家威尔·斯洛克姆所著的《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 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 |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30日 |
|
哲社学院学生在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工...
|
2024年7月27日-28日,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承办、四川省14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第九届研究生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全国183所高校的500余名社会工作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全国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中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共收到785余篇投稿,经两轮筛评,最终有463名同学入选发言,本次论坛设置了1个主 |
|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05日 |
|
《中国诠释学》正式登录中国知网
|
7月31日,《中国诠释学》正式登录中国知网。目前,《中国诠释学》第16-22辑已经陆续上传中国知网,广大作者和读者可登录中国知网官方网站(https://www.cnki.net),全文检索本刊论文。 《中国诠释学》学术集刊,创刊于2002年,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任主编,由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办。所常设的主要栏目有:“专论”、“诠释学总论”、“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哲学诠释学 |
|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01日 |
|
哲社学院两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
|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决定》。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参评的成果《焦虑的启蒙》、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参评的成果《清代易学史》获得著作论文二等奖。 刘森林所著《焦虑的启蒙: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启蒙反思》指出,《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的反思致力于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启蒙就是彻底而神秘的焦虑,启蒙源自一种深层 |
|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09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玉彬教授在《...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玉彬教授在《文史哲》2024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荀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能动之伪 |
|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11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林聚任教授在《...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林聚任教授在《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不确定性视域下社会的流动性与研究的“流动转向”》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随着全球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迁,其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不确定性现象增多,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新时代。而这种不确定性与当前时空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高度流动性、复杂性密切相关,流动性又与空间性等因素 |
|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11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在《...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与其博士研究生崔敏共同在《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原则初探》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汉语学界的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早已从一种学术构想演变成思想体系的创新实践。梳理汉语学界的中国诠释学创新实践,可以发现四种学术进路:(1)朝向方法论诠释学建构中国诠释学;(2)朝向诠释哲学建构中国诠释学;(3)朝向“哲学诠释学 |
|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11日 |
|
哲社学院傅永军教授赴北京参加北京...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应邀赴北京出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2024)”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傅永军在论坛中发表了题为《论中国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转变》,他认为,经典诠释学的现代性转变不仅是相关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自我审视和反思性重建,更相关于中国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成长和普遍的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在汉语诠释学发展中,具有 |
|
发表时间:2024年08月1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