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申超...
|
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申超与本科生秦扬光共同在《社会学研究》2025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平台文化生产者的魅力劳动与调节型劳动控制—以社交媒体的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为例》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调节型劳动控制的核心是对魅力持续商品化的商业圈的动态运作及其衍生出的层级结构。劳动者被置入开放运作的商业体系中,在既定的关系、规则和框架下持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利润和数据驱动下调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3日 |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子赴...
|
7月31日至8月7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选派的优秀学子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丝路翱翔青年领袖计划——第二届大学生服务领导力发展研习营”。本次活动通过系统课程、实践参访、辩论研讨等多元形式,搭建了山大学子与国际优秀青年交流的重要平台,彰显山大青春力量。 前期筹备奠定研习基础。开营前8周,学子们完成服务领导力前测问卷,系统学习3小时线上课程及配套阅读材料,为全英文授课及深度参与活动做好理论铺垫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8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在《...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在《现代哲学》2025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费尔巴哈肯定哲学批判的历史贡献》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费尔巴哈1838年看了晚期谢林讲座内容之后撰写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一文,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篇文章对于理解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生与强化,对于把晚期谢林的肯定哲学视为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哲学转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在受到马克思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9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在《现...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在《现代哲学》2025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究竟什么是谢林的“肯定哲学”——从费尔巴哈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出发》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在费尔巴哈写于1838年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中,借着他对谢林追随者及其本人的批判,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几个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得到清晰呈现,即理性的自身奠基问题、超越性和内在性问题、个体性与普遍性问题。借由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9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在《现...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在《现代哲学》2025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究竟什么是谢林的“肯定哲学”——从费尔巴哈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出发》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在费尔巴哈写于1838年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中,借着他对谢林追随者及其本人的批判,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几个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得到清晰呈现,即理性的自身奠基问题、超越性和内在性问题、个体性与普遍性问题。借由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9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赵法生教授在《...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赵法生教授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乡村社区儒学与儒学四期新说》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乡村社区儒学的出现,从儒学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客观上构成了儒学四期发展的一个环节。依据思想创造与社会影响两方面相结合的分期标准看,儒学的发展已经历了四期而非三期。儒学第四期是儒学的近代转型,它不仅是儒学思想典范的变革,更是儒学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9日 |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在《哲...
|
近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董春教授在《哲学研究》2025年第7期上发表了题为《无所处的位置—再论谢林的自由学说及其伦理内涵》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经过海德格尔的阐释,谢林的《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已经成了当代哲学讨论的一个经典文本。但倘若从海德格尔的阐释框架中后退一步,回到谢林从1801-1810年整个“同一哲学”时期的体系架构来看这个文本,就会发现其中包含几个被海德格尔遮蔽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9日 |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
|
近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董春副教授在《哲学研究》2025年第7期上发表了题为《“象变”与“形定”:易道敞开的双重维度辨析》的高质量论文。 文章认为,对变化的现象的重视是中国哲学的突出特征,中国哲学开创了在现象中把握本质的独特理论路径。这种“以象显道”的致思方式集中体现于易学哲学。易道在“象变”与“形定”的双重维度中得以敞开。“象”源于古人对日月星辰运转的观察,侧重于表征 |
|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9日 |
|